鹿茸為常用中藥,始載于《神農本草經》列為中品,歷版《中國藥典》和絕大多數藥品標準、地方標準收載的正品多為鹿科動物梅花鹿或馬鹿的雄鹿未骨化密生茸毛的幼角。由于資源漸危,價格昂貴,常有以同科屬動物角代用、同科不同屬動物角混用及以各種仿制假冒品混充假冒等現象,還有增重、以次充好等現象,造成質量嚴重下降。另外,鹿茸現行質量標準不夠健全、經銷渠道混亂以及外觀性狀判別 真偽優劣難度大等原因,易被某些不法分子鉆空子,為此,筆者根據《中國藥典》等資料,再結合藥品市場現狀和實際工作經驗介紹其真偽優劣鑒別。
性狀鑒別
原藥材的性狀見《中國藥典》。飲片通常呈圓形或橢圓形,直徑一到四厘米,片極??;外皮為紅棕色;鋸口面為黃白至棕黃色,外圍有一明顯環狀骨質或無、色較深,里面具蜂窩狀細孔,中間漸寬或呈空洞狀,有的呈棕褐色;體輕,質硬而脆;氣微腥、味咸。
目前在藥材商品市場上,血片厚約一毫米,呈蜜脂色,微紅潤,片面光滑;粉片厚約一點五毫米,呈灰白色,起粉,片面光,有細孔,周皮紫黑色,有腥氣;沙片則臨近骨端, 片面粗糙,有蜂窩狀細孔。血片功效甚佳,價格昂貴,粉片次之,價格也較便宜,沙片又次之。骨片最近骨端,質量比沙片差。
顯微鑒別
有的采用橫切面做組織顯微特征鑒別真偽,有的根據毛茸鑒 別種類。后者既簡便又專屬性強,筆者認為是較好的方法
化學辨別法:
除藥典收載的茚三酮顯色法和薄層色譜法外(TLC),還有紫外光譜法等。正品鹿茸在波長253nm處有最大吸收峰,在238nm左右波長處有最小吸收峰。TLC法則主要鑒別甘氨酸和藥材對照品。
鹿茸雖好,假冒偽劣太多,所以飛秒檢測團隊通過長時間的研發和深入研究,目前已經建立了數十種鑒別和鑒定鹿茸真偽、優劣方法,以上僅是部分容易理解、容易直接辨別的方法供大家參考。